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网站,你懂的,娇生惯养4ph归寻(矜以),丰年经继拇中文3与其他教材比较

技術頻道

娓娓工業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傳動網 > 技術頻道 > 技術百科 > 自動駕駛汽車是如何準確定位的?

自動駕駛汽車是如何準確定位的?

時間:2025-06-03 16:53:44來源:OFweek 人工智能網

導語:?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車輛的精準定位成為安全駕駛與路徑規劃的核心基礎。相比于傳統人類駕駛依賴路標和視覺判斷,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在復雜多變的交通環境中,實現米級乃至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并能夠實時響應環境變化。

  為此,自動駕駛系統通常采用多傳感器融合的方式,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慣性測量單元(IMU)、激光雷達(LiDAR)、攝像頭、超寬帶(UWB)等多種傳感器數據進行綜合處理,通過算法層層迭代優化,達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車輛定位能力。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定位的基礎手段之一,目前常見的系統包括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和中國的北斗。GNSS通過衛星信號測量載波相位或偽距,理論上可實現米級定位精度。但受制于大氣層電離層延遲、多路徑效應、信號遮擋等因素,單一GNSS定位往往會出現數米甚至十幾米的誤差。為提升精度,自動駕駛往往采用差分GNSS(DGNSS)或實時動態改正(RTK)技術,通過基準站網絡向車載GNSS接收機發送改正信息,將定位精度提升到10厘米以內。即便如此,在城市峽谷或隧道等GNSS弱覆蓋區域,GNSS定位還會出現信號中斷或精度驟降,需要依賴其他傳感器進行補償。

  慣性測量單元(IMU)

  IMU由三軸加速度計和三軸陀螺儀組成,能夠以高頻率(通常在100Hz以上)測量車輛的線加速度與角速度。基于零速更新(ZUPT)或車輛動力學模型,IMU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平滑、連續的姿態與位移估計,彌補GNSS失效時的定位盲區。但IMU本身存在累積誤差問題,加速度積分得到速度、位置時,誤差隨時間呈二次方增長。因此,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濾波器(如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無跡卡爾曼濾波UKF或基于因子圖的平差)將GNSS與IMU數據融合,實現實時校正與狀態估計,使定位既具有GNSS的全局參考,又具備IMU的高頻動態響應能力。

  激光雷達(LiDAR)SLAM技術

  LiDAR能夠獲取高精度的三維點云,描繪周圍環境的幾何特征,并對點云序列進行配準,實現基于激光的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LiDAR SLAM)。常見算法包括LOAM(LiDAR Odometry and Mapping)、Cartographer和FAST-LIO等。它們通過點云特征提取(如平面、棱線特征)和匹配,將新一幀點云與已有地圖或局部子地圖進行位姿估計,并將高置信度位姿作為優化約束,不斷更新車輛位姿與地圖。LiDAR SLAM具有抗光照變化、強抗干擾的優勢,能夠在GNSS失效或視覺條件不佳的環境中持續定位。但其計算量大、對點云質量和環境特征豐富度有較高要求,需要與其他傳感器協同使用以保證魯棒性。

  視覺慣導與視覺里程計

  攝像頭具有成本低、分辨率高、信息量豐富的特點,可用于車道線識別、交通標志檢測、物體識別等場景感知,同時通過視覺里程計(VO)或視覺慣性里程計(VIO)實現位姿估計。VO方法基于兩幀或多幀圖像特征匹配(如SIFT、ORB、SuperPoint),求解相對運動;VIO進一步結合IMU數據,通過濾波或優化框架(如MSCKF、VINS-Mono),提高估計精度與穩定性。視覺定位在特征稠密、紋理豐富的場景下精度較高,但易受光照變化、雨霧天氣等因素影響。未來還可結合深度學習,利用語義特征輔助定位,提高在相似環境下的魯棒性。

  高精度地圖與定位

  高精度地圖(HD Map)是自動駕駛定位的重要先驗,通常包括厘米級精度的車道線中心線、路緣石、坑洞、交通標志、信號燈位置等幾何與語義信息。車輛在定位時,將實時傳感器感知的環境特征與地圖要素進行匹配,通過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NDT(Normal Distribution Transform)等方法,計算當前車身位姿。高精度地圖一方面可以彌補傳感器數據不足,另一方面還可提供冗余校驗,當多源傳感器出現異常時,定位系統依然有可靠依據。但高精度地圖的構建與更新成本較高,需要專業測繪設備和定期維護。

  多傳感器融合算法

  在自動駕駛定位系統中,多傳感器融合是核心。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無跡卡爾曼濾波(UKF)、粒子濾波(PF)以及基于因子圖的優化(如g2o、GTSAM)。EKF類方法適合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而因子圖優化能更好地處理非線性、多模態信息,并支持后端批量優化。融合框架通常分為前端(測量預處理、特征提取與匹配)和后端(狀態估計與優化)兩部分。前端對傳感器數據進行濾波、去噪、時空對齊,并提取關鍵特征;后端以融合算法為核心,將各傳感器的觀測值、車輛運動模型、地圖先驗融入最優化問題,通過稀疏線性求解器不斷迭代,得到全局一致的最優位姿。

  挑戰及展望

  盡管當前定位技術已能滿足大多數城市與高速公路場景,但在極端惡劣天氣(暴雪、濃霧)、地下停車場、高層建筑密集區等“GNSS陰影區”,多傳感器融合仍面臨信號遮擋、傳感器失效、計算資源受限等挑戰。未來,隨著5G/6G網絡、車聯網(V2X)、超寬帶(UWB)等通訊技術的發展,可實現車車與車路協同定位,進一步提升定位精度與魯棒性。自監督與強化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SLAM與定位中的應用,還將助力傳感器數據的智能融合與誤差自適應校正。未來,自動駕駛車輛定位必將向著更高精度、更強魯棒性、更低成本的方向演進,為智能交通和無人駕駛的大規模商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標簽: 自動駕駛

點贊

分享到:

上一篇:廢舊鋰電池有沒有回收價值?

下一篇: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與...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siyutn.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網站簡介|會員服務|聯系方式|幫助信息|版權信息|網站地圖|友情鏈接|法律支持|意見反饋|sitemap

傳動網-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制造的全媒體“互聯網+”創新服務平臺

網站客服服務咨詢采購咨詢媒體合作

Chuandong.com Copyright ?2005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奧美大唐廣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 14004826號 | 營業執照證書 |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古田县| 海门市| 石柱| 象州县| 孟州市| 金寨县| 汾西县| 苏尼特右旗| 杭锦旗| 鹿泉市| 东阿县| 阳西县| 玛多县| 东乡县| 社旗县| 顺昌县| 翼城县| 长武县| 黄平县| 墨江| 望城县| 永康市| 于田县| 金昌市| 宁武县| 广平县| 卓尼县| 罗源县| 冷水江市| 虹口区| 历史| 邢台县| 大宁县| 晋城| 新昌县| 稻城县| 桐城市| 棋牌| 周口市|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