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沿線國家通過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的“互通互聯”,可以實現工業領域更廣、更深層面的區域合作,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巨大。同時,對于工業自動化市場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近幾年,國外工業巨頭紛紛以此為新市場目標,加大產業布局、建設、合作,捷報頻傳,但國內自動化企業卻在”一帶一路”市場“表現”平平,到底為何?
來源:中華工商報《“一帶一路”向民企敞開大門如何巧借東風》配圖
“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工業市場機遇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并且,“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市場空間廣闊,其沿線眾多國家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低于30%,今后這些國家的固定資本形成將會經歷一個較快的增長過程。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未來將帶動沿線90多個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1萬億歐元的投資,有潛力改善70%以上世界人口生活,這些國家未來對電力、石化、交通、核電、通訊、醫療、能源等工業及基礎設備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這就為我國工業自動化設備“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跨國巨頭大施拳腳,國內自動化企業占有率低
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大走廊,跨國巨頭著眼于市場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其中典型的大企業包括:ABB、施耐德、西門子、皮爾磁、丹佛斯、GE、霍尼韋爾、艾默生等等。
ABB、西門子、GE、霍尼韋爾等主要采取和中國EPC(工程總承包)企業合作的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市場,集中于電力、鐵路、石化、能源、智慧樓宇等重大工程領域;近幾年,施耐德著力于數字化技術與綠色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上,施耐德電氣擁有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為一系列海外項目提供了智能解決方案,促進綠色發展;丹佛斯以其變頻和泵閥管技術優勢聚焦于一帶一路的鐵路隧道建設,及暖通、能源領域;皮爾磁、艾默生則發力于設備安全及石化、天然氣等能源領域。各企業綜合顯著特點是:企業體系龐大,業務覆蓋面廣,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的高端裝備、自動化設備,及智能解決方案能夠實現”一條龍“服務。
國內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集中在重型裝備領域的有:航空航天、高鐵、高端海工等交通領域及核能核電建設項目,而自動化企業目前有匯川、新松、英威騰、德力西、美的、埃斯頓等少數企業積極布局”一帶一路“市場。例如,新松幫俄羅斯客戶建立的先進物流自動化立體倉庫、泰國的自動化裝配檢測生產線、現身于印度、馬來西亞的新松機器人。與跨國巨頭相比,國內自動化企業顯著特點是:市場布局在工廠自動化產線、機器人、光電、家電等細分領域,參與大型工程的集成能力弱,總體來講,高端裝備及自動化設備占有率低。
原因為何?
國內自動化企業在“一帶一路”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低,層面原因是跨國巨頭從設備到解決方案集成服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導致國內自動化企業在設備上無法插足,解決方案提供上有一定差距。
究其根本,無疑是我國自動化產業由于起點較晚,技術基礎薄弱導致與國外同行相比發展落后。目前,自動化領域的技術瓶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減速器、伺服電機與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由于受材料耐磨性和強度、設計、加工和裝配工藝等的限制,產品在大型裝備上的應用可靠性上無法與國外競爭,同時,解決方案的集成能力相對較弱;
二是在靈巧操作與智能核心單元中,實用化智能軟件與國外技術差距顯著;
三是設計理念較為落后,與行業緊密配合的仿真環境試驗數據積累不夠,缺乏共性技術數據平臺,應用工藝與集成設計、作業與操作工具、系統集成設計軟件有待提高。
但近幾年在智能制造理念的刺激下,國內工業設備在研發與設計上,緊急追趕巨頭們的“步伐”,已取得很大進步。
如何做?優勢項目先行+瞄準機器人市場
隨著國內“互聯網+”、工業4.0的政策支持不斷出臺,高端智能裝備的需求持續增加,自動化設備的升級發展也在不斷加速。工業本身所蘊含的生產能力和知識積累是關系一國經濟長期發展績效的關鍵,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上如何最大程度發揮我國工業優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一,優勢項目先行。我國領先的高端海工、航空航天、高鐵、家電等技術、裝備、產品優先輸出海外;另外,近幾年,國內人工智能以及通訊行業發展較為領先,知識與技術積累相對“過硬”。如,在5G技術研發上,華為已在世界遙遙領先,”一帶一路“的通訊設備市場,華為擁有重大優勢;借用5G及智能化發展“東風”,工業智能互聯將是一些傳統裝備技術升級的取向,也是中國工業設備乃至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重要助力。
二,瞄準機器人市場。雖然在”一帶一路“的重大工程領域,自動化企業的全線布局與跨國巨頭相比較為落后,但在”一帶一路“龐大經濟線上,一些細分市場也不容忽視。在全球工業”智造”需求刺激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會大幅增長。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也是實現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保障。圍繞在工廠自動化生產線布局,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生活服務、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應用需求,工業機器人將成為智能制造中智能裝備的普及代表。我國在機器人領域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與國外相比,國內一些機器人企業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實力。在“一帶一路”的發展布局上,瞄準機器人市場一方面有助于帶動國內整體制造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為國產機器人“走出去”提供巨大的機遇。在這方面,國內的新松機器人發展之路值得借鑒。
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給沿線國家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中國致力于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關系和產能建設帶動中國制造業發展,助推中國開啟新一輪工業革命。同時,面對全球制造業格局和技術的不斷變化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政經與投資環境,中國也要重視“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工業化高速發展帶來的威脅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