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3D打印人工關節,“量體裁衣” 減輕患者病痛

時間:2020-05-14

來源:智能制造網

導語:能夠自由自在的大笑、行走、奔跑,對于常人來說可能并不是什么難事。對于脊柱、膝蓋等關節受損的人們來說,大幅度的蹦蹦跳跳可能不那么容易。

  早幾年由3D打印燃起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勢”。

  2019年,中國3D打印市場規模已接近30億元。其中,醫療3D打印應用所占市場份額已達到12.3%,這是除了航空航天、汽車、機械行業以外的第四大應用場景。截至目前,醫學3D打印技術已推廣到包括髖、膝、肩、踝、肘、腕、脊柱、骨盆在內的骨科,以及口腔、整形外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類目。3D打印的實物,也已經積極的運用于病患全身多個部位的修復與重建。

  2020年1月1日,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正式實施,我國3D打印醫療器械行業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由3D打印帶來的技術風暴,也在國內外席卷而過。打印打印人體關節、手術導板等產品,也在實踐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近幾年來,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成本的進一步降低,3D打印已逐步應用到骨科領域,特別是在復雜骨折的輔助治療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骨科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附材料,通過分層制造、逐層疊加的方式來構造物體。一些患者已借由3D打印顧客產品重獲健康。

  3D打印人工關節,在3D打印醫療領域正大放光彩。據了解,我國骨關節炎發病率約為2.2%至3.5%,40至49歲與50至59歲人群發病率約為27%和62%。對此,業內通常會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為患者治療。但是,傳統的異體、骨水泥或自體骨植骨等技術均存在各種問題,影響假體穩定性和壽命。

  運用3D打印技術定制假體人工膝關節,為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順利進行和個性化方案的制定創造了更多可能性。由于3D打印技術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術中分離軟組織少,創傷小、出血少、不開髓腔、降低感染及脂肪栓塞的風險,因為其價值已得到多方研究人員的認可。

  傳統的膝關節置換在手術中操作依賴于手術醫生的肉眼判斷,容易出現偏差和失誤。而3D打印技術則是根據患者術前的CT資料,由計算機精確測量后模擬定制出與患者相匹配的人工假體,以及膝關節各個部位截骨的多少。與手術醫生的經驗判斷相比,精準度大大提高,是為不同患者量身定做的可行性個性化治療方案。

  現階段,3D打印的主要運作形式是“醫工結合”,這種協作方式正在逐漸磨合的過程中加快走向成熟。剛開始時,一個定制的3D打印關節從設計到制作需要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隨著醫生和工程師配合的日漸熟練,現在這個制作過程已經大約只需要一至兩天。而越早制造出3D打印人工關節,患者就能早日減小身體的疼痛。

  歸結起來,3D打印技術真正實現了個體化定制,制作的人工假體幾乎能完全貼合患者的膝關節,形和度極高。在不遠的未來,3D打印人工關節有望得到更加深入的應用。隨著3D打印技術的加快成熟和設備性能的日益完善,普通消費者也能受益于此。今后,越來越多面向普通消費者“個性化定制”需求的家用3D打印機產品種類將更加豐富,消費者也會選購適宜自己的產品。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siyutn.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