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制造技術=制造業革命。”美國奇點大學教授沃德瓦的觀點,成為“再工業化”背景下發達國家的普遍共識:通過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重獲制造業優勢。
擁有厚實制造業基礎和強大科研實力的湖北,要在產業升級中再顯制造業優勢,機器人產業亟待重塑競爭力。
中國成為最大買家
昨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最新報告稱,去年中國購買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機器人,共計36560臺,同比增長60%,首次超過日本,成為機器人最大市場。
然而,日本仍是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IFR數據顯示,2012年日本的機器人數量超過31萬臺,而中國只有9.6萬臺。按機器人密度計算,中國僅有23臺/萬人,而韓國達到396臺/萬人,密度世界第一。
龐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瑞士ABB、德國庫卡和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來華淘金。目前,“四大家族”占據大約53%的中國市場。
“國內機器人產業也是風生水起。”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上海、重慶、安徽、廣東等省市已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張家港、昆山、青島、沈陽等30多個城市建起了產業基地,國內機器人骨干企業加速擴張。
目前,沈陽新松是我國最大的機器人制造企業,年產約2000臺,產值約13億元,占據約10%的市場份額。安徽埃夫特也已形成年產1000臺產能,年產值已達2億至3億元。
“我國工業機器人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產業集聚區。”左世全說。
湖北漸失發展先機
1995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院長丁漢參與的《基于微機的機器人離線編程系統HOLPS及其運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當時,國內機器人研發幾乎空白。丁漢及其團隊,曾使湖北站在了國產機器人研發的最前沿。
然而,隨著機器人產業升溫,外省市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相關技術、人才、企業落戶,湖北卻未能發揮優勢做大做強,漸失發展先機。
我省機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武漢、襄陽、孝感,骨干企業包括武漢奮進電力、漢迪機器人、襄陽鐵人、中日龍等,但企業整體規模小。“粗略估計,去年全省工業機器人產值不足5億元,整體發展不如廣東、江蘇、遼寧、上海、山東等省市。”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說,我省尤其缺乏機器人主機龍頭企業。
更為嚴重的是體制機制障礙,導致機器人先進技術和市場外流嚴重,“墻內開花墻外香”。
汽車、船舶、電子是我省支柱產業,也是機器人應用的主要領域。但在省內,機器人使用率不高,特別是本土工業機器人產品使用率不高,缺乏良好的市場氛圍。
省內眾多高校和科技型企業,與外省市合作緊密。如華中科技大學與昆山華恒合作攻關,機器人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去年底,華中數控與重慶兩家國資公司合資,設立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落戶重慶兩江新區機器人產業園,今年上半年有望投產。“如果還不采取相應措施,我省機器人研發成果和龍頭企業會加速外流,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上月底,省政府有關領導在全省推進工業機器人發展座談會上如是說。
抓牢市場和技術關鍵點
如何推動鄂產機器人崛起?省政府提出了“五個一批”:壯大一批主機生產企業,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市場適銷的產品,抓好一批典型應用示范工程,構建一套科學的組織保障體系。
“歸根到底,是要抓住市場和技術這兩個關鍵點,重新塑造湖北機器人的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
武漢奮進電力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去年,我們成功推出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軸關節型搬運機器人,已在東風汽車車輪公司等企業廣泛應用。”奮進電力董事長徐擊水說,深耕勞動強度大的輪轂制造行業,去年共銷售30臺機器人,今年計劃銷售350臺,產值過億元。
“除了深耕細分市場,另一個策略是加強關鍵零部件研發,降低產品成本,實現規模化應用。”左世全說,在機器人四大核心部件中,高精度交流伺服電機國外品牌約占80%市場份額,精密減速器被日本兩家企業壟斷。“價格居高不下,國產機器人推廣受到嚴重影響。”
目前,湖北行星傳動公司的精密減速機已在低端機器人上實現了替代進口。“我們剛剛投入了約1億元進行產品升級,進軍高端減速機市場。”公司董事長吳俊峰說。
“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全省制造業機器人應用率達到50%以上,成為中部地區機器人生產、應用、服務的核心區,以及全國工業機器人重點產業基地之一。”正在征求意見的《湖北省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