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WS最后一個海外研究中心,它的關閉標志著美國科技巨頭在華研發戰略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據官網介紹,AWS上海AI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隸屬于亞馬遜云科技的機器學習部門,由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教授張崢擔任首任院長。該研究院雖然規模不大,卻在機器學習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開發了全球知名的開源框架Deep Graph Library(DGL),廣泛應用于圖神經網絡(GNN)研究,并為亞馬遜電商業務創造了近10億美元的營收;
● 以僅實驗室規模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100余篇論文,并在AI Agent(智能代理)領域打造了一支頂尖的技術團隊;
● 與國內高校、企業合作,推動AI技術在金融、醫療等行業的落地應用。
然而,盡管技術實力強勁,AWS仍在全球戰略調整中選擇了關閉該研究院。對此,亞馬遜云科技回應稱:“做出這一決定是非常艱難的,但公司將全力支持員工的順利過渡。我們做出這些必要的決定,是為了持續投資、優化資源,以便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創新。”
事實上,AWS的此次調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亞馬遜整體戰略收縮的一部分。在業績方面,盡管AWS是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部門,但根據2025財年首季的財報顯示,其收入和營業利潤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創下一年多來最低水平。另外,在市場方面,阿里云、騰訊云等本土廠商憑借政策支持、本地化服務和價格優勢,持續擠壓AWS的市場空間。不僅如此,面對微軟Azure和谷歌云的強勢挑戰,AWS還面臨著AI競爭加劇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AWS上海AI研究院關閉,近年來還有多家美國科技公司縮減在華研發業務。例如,2025年初,微軟關閉上海AI實驗室,并將數百名中國員工調往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同年3月,IBM中國研發部門正式停運,1800名員工受此影響,研發工作轉移至印度等地;同年6月,英特爾傳出裁員消息,部分團隊面臨更大幅度調整。
不過,這些企業的相繼撤離,也反映了中國本土科技企業的崛起——華為、阿里等公司在AI、云計算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使得外企的技術優勢逐漸減弱。
總的來說,隨著中國本土科技企業的迅速崛起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推進,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日益嚴峻。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直接結果,也反映出中國科技行業的強大潛力與活力。在此大背景下,未來的市場格局將更加復雜而多元,中外企業需要從貿易結構優化、技術合作、市場多元化等方面尋求平衡,才能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